小麦衰老生理和超高产栽培理论与技术
发布时间: 2015-04-06 浏览次数: 104

  完 成 人:于振文  田奇卓  董庆裕  岳寿松  沈成国  王 东等
  获奖情况:2001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历经15年系统深入地研究了高产麦田不同基因型品种小麦衰老生理特点,揭示了田间高产条件下小麦衰老的生理机制,划分田间小麦衰老时期和不同品种的衰老类型。探索出建立在延缓小麦衰老基础上的小麦超高产(亩产600至700㎏)规律,创建优化了小麦全生育期调控、延缓衰老、提高粒重的配套栽培技术和小麦超高产配套栽培技术体系,达到生物产量和经济系数(0.46—0.48)的同步提高,创造出17.4亩亩产707.73㎏的我国黄淮和北方冬麦区每公顷单产最高纪录。
  这项小麦超高产栽培技术,在鲁、冀、豫、皖、苏等省大面积推广,平均每亩增产小麦45.43㎏,实现了小麦亩产由500㎏向600㎏的跨越,累计推广1.58亿亩,在黄淮冬麦区创造出大面积小麦亩产600㎏高产田,获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为保证粮食安全和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先进技术。
  本项目进行科学理论研究发表学术论文38篇,其中在国家一级学术刊物《作物学报》、《中国农业科学》、《植物生理学报》发表19篇,国内外广泛引用,在理论上有重要创新,为作物栽培学科的发展作出重要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