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麦品质生理和高产优质栽培理论与技术
发布时间: 2015-04-06 浏览次数: 159

  主要完成人:于振文  王  东  张永丽  王月福  姜  东  李永庚等 
  获奖情况:2006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成果简介:本成果是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小麦籽粒淀粉代谢调控的酶学机制及与品质的关系”(批准号39970425),1998年“山东省农业良种产业化开发小麦高产示范”项目(鲁科农字[1998]第270号)和1999年“山东省农业良种产业化开发小麦高产示范”项目(鲁科农字[1999]第198号)的研究结果。

  针对我国优质小麦质量稳定性不高的的现状,从作物生理、谷物化学和栽培技术等方面系统深入地研究了高产条件下小麦品质形成的生理机制,生态因子和栽培措施对小麦品质的影响,提出了小麦优质高产栽培技术,并大面积推广应用。 
  1.通过研究不同品质类型小麦蛋白质品质形成的生理机制,提出了改善小麦籽粒蛋白质品质的技术途径;按小麦籽粒淀粉品质对小麦品种进行了品质类型划分,提出了改善小麦籽粒淀粉品质及增加产量的技术途径。 
  2.在研究光照、温度、土壤肥力、氮、磷、钾、硫施用量和时期及比例、灌水量和时期、播期、群体结构、收获期等对小麦籽粒蛋白质和淀粉品质形成的调控效用和机理的基础上,确立了强筋和中筋小麦亩产550公斤优质高产栽培理论。研究成功了氮肥底追比例后调、小麦生育期前中期适度灌溉后期控制灌溉的节水调优、分期施钾和增施硫肥等优化的小麦全生育期调控、同步提高小麦蛋白质和淀粉品质及产量的配套栽培技术。 
  3.依据小麦加工品质与气候、土壤条件的关系,并根据气候资料,首次对山东省进行了小麦品质区划,为合理布局山东优质小麦生产提供了理论依据。 
  本项技术近三年累计在山东省推广5242万亩,平均每亩增产小麦29.3公斤,累计增产小麦153569.5万公斤;在黄淮和北部冬麦区推广9250万亩,经济和社会效益显著。